摘要:
}1.{C}背景动机宇顺电子:原大股东将控制权转手给中植系解直锟
2.{C}路径空间:中植注入资产或者卖壳而继续发展LCD或转型其他产业,空间很难判断
3.{C}运作时机:股份转让完成,并且股份表决权委托完成
}4.{C}潜在风险:中植系退出、后续装进的资产想象力不大
一、宇顺电子的背景1.上市公司
基本情况:
宇顺电子的公司全名为深圳市宇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并2009年9月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该公司主营业务为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产品包括触摸显示模组、液晶显示屏及模块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的显示屏以及手机平板等。
近年业绩:
从2009年上市开始,业绩逐年下滑,并在12年出现宇顺电子了1.25亿的亏损,13年虽转亏为盈806万,然而14年再度巨亏3.27亿。
2.行业分析
宇顺电子的主要产品是中小尺寸LCD模组,下面先来看一下近几年全球以及中国LCD面板的产量。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LCD行业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并不十分差,但是宇顺电子的业绩却一直差强人意,原因何在,下面通过产业链分析来分析一下。
LCD产业链分析
首先,宇顺电子我们来看一下LCD显示屏产业链,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大链条,上游企业生产材料,中游企业生产面板,下游主要是应用面板到各种电子产品。其具体格局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面板模组环节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其主要任务是将上游企业生产的液晶面板、触摸屏、驱动IC、PCB电路板等零件通过压合、拼装进行模块组合,最后形成消费者见到的液晶面板。从中可以看到,面板模组是整个产业链中比较低技术含量的环节,也正因为如此,面板模组工厂相对其他环节来讲利润率是比较低的,华映科技的模组业务毛利率为10.87%,而宇顺电子的模组业务毛利率为8.41%。
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
在LCD 产业链的液晶模组LCM环节,主要存在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宇顺电子、华映科技等。从近年业绩来看,华映科技的业绩也是出于下滑状态。所以,产业链上的分工可能导致了液晶模组业务的利润率越来越低,面对业绩的不景气,两家上市公司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LCD产业链属于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型的产业,投资一条LCD生产线需要数十亿的资金。以同为液晶模组LCM制造环节的上市公司华映科技为例,15年华映科技推出了100亿的定增预案,其中84亿用于投资建设第6代TFT-LCD 生产线项目。同时,整个液晶面板市场呈现垄断竞争的格局,不少厂商选择扩大产能来维持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实力的厂商选择扩产,没实力的厂商只能选择转型甚至破产。
对于目前的LCD公司来讲,一种选择是迎难而上扩大规模在产业上下游扩展渡过眼前的危机,一种选择是向其他行业发展甚至卖壳。对于宇顺的未来来讲,不排除中植系仍然借助宇顺在该行业的产业基础,进行一系列运作。
3.原大股东魏连速无奈退出
先来认识一下原大股东魏连速,其1966年生,本科学历,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早年就职于大庆油田设计院,曾任深圳宝雅电子有限公司工程师,深圳市晶浩达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年作为主要创始人创办宇顺有限公司,长期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魏先生从事液晶显示行业13年,深谙TN/STN、TFT系列LCD显示技术及行业发展动态,曾作为技术领军人物参与“一种具有防静电导网的LCD基板”等专利技术攻关项的研发工作。
从魏连速的个人简介可以看出魏连速主要技术出身,资本运作经验应该不多。在企业经营不善且转型失败之后萌生退意,通过部分股权转让和剩余股权表决权委托相结合的方式,转手公司控制权给中植系解直锟这个大佬。
那么魏连速去哪了?15年11月份,网上有人发帖发现他在***咖啡出现,俨然一个天使投资人。目前不知道发帖日是否是魏连速到访日。但如果是的话,11月份正是宇顺电子重组失败和寻找接手方的关键时期,魏先生还有如此闲情逸致,不知道是为上市公司找项目,还是为以后转型天使投资人做准备,看起来后者的可能更大一些。
4.中植系解直锟巧妙接手
从魏连速手中接下宇顺电子控制权的是中植融云,下图是中植融云的股权结构图,
可以看出,中植系老大解直锟是其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达到100%。虽然中植系参与了很多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但其最核心人物解直锟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资本大鳄,以下是一些基本信息,可以看出解直锟是一个金融大鳄,在矿业领域也有一定资源。
解直锟,中国籍(有报道称是美国国籍);在金融领域从业19年以上,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1995年4月至2000年6月,任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任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弟解植春曾任中央汇金公司董事和总经理,今年年中刚刚卸任,之前汇金减持工行、建行,有人称其离职原因与此有关。
除了解直锟个人神秘之外,其领导的中植系资本运作手法也和其他资本派系不大一样,颇有神秘色彩。对此,外界对中植系运作手法的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异于其他资本系,“中植系”资本运作缜密而激进,这家隐秘低调的公司,通过自身持股,或是股东、亲友、部下等种种关联方隐秘操控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纵横驰骋,收获颇丰,而解直锟本人隐身幕后。短短数年,一个游走在规则边缘、庞大而又神秘的金融帝国已然成型。
中植系在中国资本市场鼎鼎大名,掌控了多家上市公司,并曾经参与了很多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资本运作的经验可谓十分丰富,此次接手宇顺电子,自己进行运作的概率非常大。
二、动机成本原大股东转让控制权,中植系接手
宇顺电子近年来经营不善,去年就成立并购基金,准备转型。直到今年XX月进行重组,但是11月终止,然后萌生退意。通过转让部分股权以及委托剩余股份所有权利的方式,转手控制权给中植系的解直锟。并于XX辞去董事长职务。根据权益变动书显示,魏连速本次转让股份的目的是自身资金需求,并且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可能继续减少其持有的宇顺电子股份。现在来看,魏连速退出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预计不会再参与上市公司后续的运作。重点是接下来将要谈到的接手方——中植融云。
本次控制权的转让方案有一些特点,具体如下:
本次转让发生前,魏连速共持有宇顺电子13.97%的股份,本次股权变动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双方签订《股份转让协议》,魏连速将自己持有的3.49%的股份以25元/股作价1亿6300万转让给中植融云,具体方式是魏连速先将这部分股份转让给自己新注册的一个空壳公司,然后将该企业100%股权转让给中植融云,达到中植融云间接持有宇顺电子3.49%股份的目的。其次,上述转让完成后,双方签订《表决权委托书》,魏连速将剩余持有的所有股份即10.48%股份质押给中植融云并且将这10.48%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中植融云行使,从而使得中植融云在上市公司中拥有表决权的股份合计达到13.97%,中植融云实际控制上市公司,而解直锟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双方已经在2015年12月8日签订了上述股份转让协议和表决权委托书。最新进展是截至12月22日,股份转让方面,魏连速100%持股的新公司已经注册完成,股权转让协议已经于12月18日向深交所提交了申请材料,待取得深交所股份转让确认书后即可前往中国登记结算公司完成最后的股份过户登记;表决权委托方面,魏连速已经将其持有的10.48%股份质押给中植融云。但是,股份表决权委托尚未完成,仍需等股份转让完成后才会进行。2016年1月14日,公司公告称股权转让已经完成,表决权也已经委托给中植融云。至此,中植融云拥有的表决权比例达到13.97%,已成为公司拥有单一表决权的最大股东,解直锟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后续关注中植如何运作。
中植系资本运作经验丰富,曾经多次参与上司公司资本运作,以下是其在权益变动报告书中披露的接手目的。“本次权益变动完成后,中植融云将实际控制上市公司,解直锟将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未来,信息披露义务人不排除将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整合优质资产,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上市公司价值。”据此判断,本次接手后宇顺电子之后,中植自己开展运作的可能性较大。这也是宇顺目前进行资本运作最大的动力来源。中植系可能的具体运作路径见下文分析。
总结一下,以中植系的运作手法,深入介入始终是首选,所以推断,中植可能以参股借壳方的方式或者参与配套募资的方式介入宇顺电子后续的资本运作中。但是,中植只拿了3.49%的股份,付出的成本并不大,不能说动力很强,这是未来主要的风险之一。另外,中植的接手成本是25元,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股价支撑位。
三、路径空间1.中植系卖壳
前文在介绍中植系资本运作手法时提到,中植系往往并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本次接手也只是实际接手3.49%的股份,另外的表决权来自原大股东魏连速的委托。如此看来,中植将宇顺电子卖壳的可能性应该是最大的。
不过由于买壳方不确定,所以空间并不容易猜测,但是以中植的实力,应该可以找到实力不俗的买壳方。而买壳方根据现在的分析,很有可能是LCD产业链或相关通信电子行业的公司。同时,最大的可能是中植系已经在买壳方入股。如此,需要调查的是,中植系旗下众多公司中,有无LCD行业或相关行业的未上市资产。
下面是一段中植系旗下中植资本合伙人说的话,可以看出,中植系比较重视资本和产业的融合,不全是为了资本牟利。“资本要做的不仅仅是逐利,对于中植资本来说,依托于我们的主营业务,帮助企业做战略规划、提供资金、咨询服务等以助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这是我们最大的社会责任。”
如果按照中植系在中南重工的运作方式看的话,中南重工走的是智能制造+大文化双轮驱动,所以,宇顺电子未来也有***这种路径的可能。除了LCD外,也有可能转型其他行业,比如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等,但是空间未知,这是目前最大的风险,也是无法判断后续空间的关键之处。整体来讲,目前没有更多线索的情况下,宇顺电子的投资价值不大好衡量。
2.中植系借壳
除了卖壳之外,还有一个路径就是中植自己的资产注入,增加持股比例,进而成为真正的大股东。这条路径不太符合中植系一贯的风格,所以可能性不大。中植系的运作类似天堂硅谷和九鼎的PE+上市公司,而九鼎借壳上市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在中植身上,因为中植系的子公司众多,涵盖了金融等各个,不同于主要做股权投资为了短期牟利的九鼎。
但是,前文也有分析提到过,同样作为面板模组公司,华映科技选择定增84亿加码,这是否说明LCD领域仍然是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而中植系接手宇顺电子,是否正是看中了这个行业?如果是这样,要看中植系在LCD及其相关领域有无合适的足够大的资产(与一般的参股不同,需是第一大股东)。可以想见的是,如果真的是这个领域的话,必须同样是大手笔的资产或者资金投入。
3.高送转
宇顺电子存在高送转的潜力,截至2015年9月31日,每股公积金为9.6元,有利于后续开展运作。
四、异常线索和问题
1.中植系以往大多以持有上市公司部分股份的方式参与运作,但是本次在宇顺电子却一举成为第一大股东。中植系为何拿下宇顺电子的大股东地位?计划如何运作呢?
2.原大股东为何只转让3.49%的股份给中植,而将其余的10.48%的表决权委托给中植?
3.LCD行业是否还有良好的前景和足够的想象力?
4.中植系旗下有无控制或参股的LCD产业相关的资产?
5. 股友提问:中植现在持有3.49%股份并不多,而之前通过重组进入的雅士科技的林荫未来是否会转让股权给中植?
6. 减持新规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的,单一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得低于5%,而中植本次接手3.49%,不到5%,新规对中植接手有何影响?
调研回答
2. 股友回答:原大股东为何只转让3.49%的股份给中植,而将其余的10.48%的表决权委托给中植?这可能是因为魏连速当时身为董事长,受到高管每年减持比例不得超过自身所持股份25%的规定的限制,按照这个比例,正好可以转让3.49%。现在魏连速辞去董事长职务,按照规定半年后(16年6月10日)全部的非限售流通股可以解除锁定。这个规定在这里,主要是第11条和第16条,不知道是不是最新版的,https://www.szse.cn/main/mainboard/sczy/ywgz/39747381.shtml 另外,***正在制定新的高管减持规定,到时可以关注有何变化。
5. 林荫是否会转让,我觉得有这种可能,业绩承诺不达标以及最新的仓库失火损失800万可谓雪上加霜,将来为了挽回部分损失,可能加大林荫转让股权给中植的可能性。但是,林荫所持股份有36个月不得转让的限制(注意是不得转让,不同于一般的锁定),而且之后两年每年只能转让认购股份的25%。第一年解除转让限制要到2017年1月10日。如果从这点看的话,运作时间比较远,起码半年。
6. 该规定从1月9日起实施。前文在最新进展中提到,股权转让协议已经于12月18日向深交所提交了申请材料,待取得深交所股份转让确认书后即可前往中国登记结算公司完成最后的股份过户登记。从时间点来看,中植这次接手我判断有可能不受新规的限制,因为转让申请已经提前提交给了深交所。另外,如果必须按照新规的话,和之前董监高减持不得超过所持25%的规定就有冲突,因为魏连速的25%只有3.49%不够5%,目前还不知道董监高原有的减持规定是否已经废除,新规里没看到废除。新规虽然对转手的影响不大,但是可能影响到中植后续的运作动力,毕竟今后想减持没三个月不得超过1%,不排除中植选择退出的可能。
(本文仅供研究探讨、并非推荐买卖,据此操作风险需自负。欲知更多该股资讯可关注微信“好股零零七”)